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网站首页 - 专题活动 - 好妈妈公益课堂

【家有儿女】拥抱一下,因口算练习不达标急哭的孩子

时间: 2021-04-06 10:43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以下文章来源于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作者杨雪梅

引子(故事)

     上了三年级的凌凌,学习节奏忽然紧张了,作业多,要求严,睡得晚,起得早,课外补习多,娱乐时间少。因为一张加减法口算训练单(100个题目,只报得数,2分30秒内完成为优秀)无法达到要求,而且差距还很大(第一次尝试4分28秒,第二次尝试6分30秒,第三次尝试近8分钟),凌凌终于撑不住了,嚎啕大哭。练习过程中,她很焦虑,不停地说我达不到,我快不了,我不及格。

     看着她简单题目都不会,速度很慢,错误很多,停顿时间长,我也变得很生气,批评她不专心,不认真,不努力。几轮之后,凌凌练不下去了,嚎啕大哭,哭了好一阵……

     

这种情境家有小学生的你熟悉吗?

类似的故事在你家是否上上演过?

遇到这样的情境作为家长怎么办?

觉察自己情绪

给孩子一个拥抱

    见孩子哭的如此心碎,深深的触动了我,我深呼一口气,觉察自己的情绪和状态,看看我和女儿间发生了什么?慢慢我平复了自己的情绪。接着我开始思考是什么会让孩子这么伤心。是我的批评甚至带有责骂的语调?还是自己报不出来?抑或自己对自己的不满?带着疑问我把她拉入怀中,抚摸着她的头,擦拭着她的眼泪,我一直抱着她,不批评也不安慰,由着她哭了一阵,哭声慢慢变小,情绪慢慢稳定。

就事论事具体化

询问问题原因


    我试着问她哭泣的原因。她说因为报不出来,完不成哭。孩子哭泣,竟然不是因为被批评,而是她自己想要很短的时间背出来。此时我的内心的暗自高兴,一方面自己刚才因各种错误和动作慢对她发脾气的内疚自责程度降低;另一方面因孩子对于自己的学习有自己的动力和内驱力而喜悦。作为家长我很清楚地知道正是因为较强的内在动机影响了她的行为和情绪。然而她不知道,动机和效果呈倒“U”曲线。 

动机与效果呈倒“U”曲线

     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在一定范围内,动机越强效果越好。因为做事情,想要有好的效果,势必要赋予客体一定的内在动力,而动力则来自于适当的压力,超出这个度,效果当然是未必好。

客观分析现状

寻找最佳应对策略


    我安慰她说,这是正常的,恰恰说明你是个好学生,希望自己做的好对吗?孩子点头。希望背的好,可是自己背的慢,自己更加着急,更焦虑,计算速度更低,越来越背不出,是这样的吗?又点头。你看你着急有用吗?一直摇头。你看你急哭了没用,反而练习时间越来越长,错误越来越多,虽然你内心想要变得很快,但效果越来越差。这时的你先要自己平静下来,怎么平静?深呼吸三次,慢慢回到自己原来的水平,不要总想着时间,不要急着完成要求,正常发挥水平就好。

制定可行目标

体会成功的成就感

    发现问题后,认真分析自己的擅长和短板,制定可执行短期目标,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看看自己卡壳的点在哪里?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好?举例来说34-18,42-19这样的题目计算速度慢,说明你的进位计算不熟悉。这是整体速度慢的原因也是经常计算出错的题目。那这个更要多加练习是不是?可以重新背加减法口诀,花时间把加减法口诀背会后,再去练习这张训练单。孩子认同地点点头,也整理好坐姿、准备出口诀、拿出秒表,自己练起来。练习中她没那么焦虑,也没那么看重结果,反而计时时间原来越短了。

     2017年,胡海岚与她的科研团队就发现了“胜利者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的生物机制, “胜利者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能够先战胜一个较弱的对手,那么之后在面对强大对手时的胜算,会比最初就直面强敌大很多。” 相比较长期目标而言,更可及的短期目标才能让我们更多地体会胜利感,从而更持续地去达成长远目标。只有目标被达成,孩子们才可能体会到胜利所带来的成就感,胜利者效应也就能发挥作用,从而带动更多的动力。

培养孩子的毅力

发挥孩子的潜能

    我和孩子说,老师布置的训练单要求大家每天练习,持之以恒的训练,这个方法非常好。拿到训练单老师为什么要求大家每天练习?说明很多小朋友最开始是达不到要求的,所以要每天练,经常练,练习了才会背,越背越快。如果每个小朋友刚开始都达标都是优秀,老师就自然也就不会布置这项作业,也不需要小朋友练习了。是吧?(帮助孩子理解作业的意义,同时,引导孩子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接     下来的几天,孩子每天至少练习6遍。练习时间慢慢的变成4:16、4:02、3:45、3:30、一周后可以做到2:14。
整个事件作为家长也有很大的学习,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会给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父母的陪伴和呵护,能帮助孩子寻找到方法;父母的肯定和鼓励,会让孩子觉得不是一个在战斗。愿孩子们永远就保有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向着未知的领域不断探索。

作者:杨雪梅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全国)辅导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