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拥抱一下,因口算练习不达标急哭的孩子
以下文章来源于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作者杨雪梅
引子(故事)
上了三年级的凌凌,学习节奏忽然紧张了,作业多,要求严,睡得晚,起得早,课外补习多,娱乐时间少。因为一张加减法口算训练单(100个题目,只报得数,2分30秒内完成为优秀)无法达到要求,而且差距还很大(第一次尝试4分28秒,第二次尝试6分30秒,第三次尝试近8分钟),凌凌终于撑不住了,嚎啕大哭。练习过程中,她很焦虑,不停地说我达不到,我快不了,我不及格。
看着她简单题目都不会,速度很慢,错误很多,停顿时间长,我也变得很生气,批评她不专心,不认真,不努力。几轮之后,凌凌练不下去了,嚎啕大哭,哭了好一阵……
这种情境家有小学生的你熟悉吗?
类似的故事在你家是否上上演过?
遇到这样的情境作为家长怎么办?
觉察自己情绪
给孩子一个拥抱
就事论事具体化
询问问题原因
动机与效果呈倒“U”曲线
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在一定范围内,动机越强效果越好。因为做事情,想要有好的效果,势必要赋予客体一定的内在动力,而动力则来自于适当的压力,超出这个度,效果当然是未必好。
客观分析现状
寻找最佳应对策略
制定可行目标
体会成功的成就感
发现问题后,认真分析自己的擅长和短板,制定可执行短期目标,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看看自己卡壳的点在哪里?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好?举例来说34-18,42-19这样的题目计算速度慢,说明你的进位计算不熟悉。这是整体速度慢的原因也是经常计算出错的题目。那这个更要多加练习是不是?可以重新背加减法口诀,花时间把加减法口诀背会后,再去练习这张训练单。孩子认同地点点头,也整理好坐姿、准备出口诀、拿出秒表,自己练起来。练习中她没那么焦虑,也没那么看重结果,反而计时时间原来越短了。
2017年,胡海岚与她的科研团队就发现了“胜利者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的生物机制, “胜利者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能够先战胜一个较弱的对手,那么之后在面对强大对手时的胜算,会比最初就直面强敌大很多。” 相比较长期目标而言,更可及的短期目标才能让我们更多地体会胜利感,从而更持续地去达成长远目标。只有目标被达成,孩子们才可能体会到胜利所带来的成就感,胜利者效应也就能发挥作用,从而带动更多的动力。
培养孩子的毅力
发挥孩子的潜能
作者:杨雪梅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全国)辅导中心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